米拉蒂是個女孩的名字。八十年代初,二十歲的米拉蒂從軍隊文工團轉業,她的人生也經歷了最關鍵的轉型——從一個被動表演藝術的舞者,轉為一個獨立思考創作的年輕作家。八十年代初,似乎給米拉蒂帶來了一次觀念大洗牌:愛情、性、自由、民主…..似乎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在一夜間發生了顛覆性改變,曾經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,並且可能性似乎是無限的:婚外戀、一夜情、迪斯科、黑燈舞會、地下出版、畫裸體模特……故事圍繞米拉蒂的個人經歷,見證了中國兩代藝術家、作家、知識分子的覺醒和幻滅。八十年代,也是普通中國人告別毛時代,對獨立自由等普世價值第一次產生巨大渴望的年代。米拉蒂和她的朋友,他的父輩,首次站在了世界文學和藝術同一地平線上,看到自由思考和表達,自由創作的無限可能性,他們興奮,振奮,以為他們面前從此就會理所當然展開那些無限的可能性。
而一切卻在1989年初夏戛然而止。米拉蒂和父親米瀟先後來到國外。後來米瀟的摯友,戲劇家吳可也到國外投奔了他們。這個小群落開始了自由漂泊,自由受窮,但也是自由的創作。他們意識到,八十年代對於中國和中華民族,就像薩克斯博士著名著作《Awakening》中記錄的真實現象:1969年,由於一種新藥的發明,使一群患了“Sleep disease” 幾十年的病人甦醒過來,但不久他們中的多數人,又睡回去了。這種覺醒,僅僅是為了最終的幻滅。中國的知識分子,經歷了1989年那次大覺醒的最後痙攣,之後,又都“睡回去了”。